阅读次数: /次
先来说下专业高手发力的特点:
大肌群(腿背腰肩)发力,小肌群(手臂)调节。
说具体点,就是多用腿,腰背,肩发力,然后靠前臂,手腕调节拍型和击球角度。特别是如今偏西方式胜行的年代,大肌群发力就特别明显了。
另外,还可以用肌肉受伤的机会来反证一下。专业球手中打攻球的大肌群受伤的特多,桑普拉斯的背伤等等,当然他们也有小肌群受伤的,很多专业球手的膝,肘,腕关节受伤。但,膝,肘,腕损伤,有个非常大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肌群较少,即便是业余球手,这些关结也常因运动量大罢工。只是很少听到业余球手有大肌肉受伤的,如果有,他的水平恐怕已经不太业余了。
大肌群(腿背腰肩)与小肌群(手臂)的配合关系是:
(1)首先得说说发力顺序。物理上,每次球员本身的发力都是从脚蹬地而获得的,即击球时的能量是来自地面,顺序是:脚-小腿-膝-大腿-腰髋-背-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球拍的传动顺序最终把能量传到球上。用甩鞭类比击球的话,鞭柄相当于脚,腿,鞭梢相当与手。甩鞭与击球的区别就是,鞭子任何一段都不能自己收缩发力,而球员从脚到手这一路上有很多肌群能本身收缩加大挥拍速度(能量)。所以用鞭状挥拍时,脚到手这一路上,离球越远的越该先发力,甚至多发力。
(2)其次是这一路上发力的肌群的连结关系。很多业余球友的发力看起来象挥动的一条软绳般软而无效,或者象条沉重的铁链,虽然每块肌群可能也发了不小的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脚至手一路上,膝,腰髋,肩,肘,腕几个关节没发挥功能,能量在关节间的传导不通畅,脚至手一路上传动的能量就象一路上没有补给的马,到终点时已经有气无力了。特别是肩,腰髋这两个关节,与大肌群相邻,作用就更不容不重视。再观察专业球手的发力:虽然每段肌群发力的先后界线很明显,但整个动作如交响乐般流畅,象冲满弹性的皮鞭。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发力挥拍的能量在人体各部传导时不被损耗,还需要常期正规训练,一则加强球员本人对来球的判断能力,二则熟练自己的击球节奏,熟细球性,才能在比赛中,保证自己能在发力途中,从容指挥各关节调运粮草。
解决击球下网
1.原因:拍面过于关闭
底线正反手击球的那一瞬间,正常的拍面角度应该是与地面垂直的,只允许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关闭角度。如果拍面过于关闭,会把球盖住,导致击球下网。有过乒乓球基础的人刚开始打网球时很容易犯此毛病。也有些人用握拍方式不同来解释,其实,无论采用何种握拍,拍面垂直地面是基本原则。
解决方法:底线击球瞬间确保拍面垂直于地面。
2.原因:引拍没有降拍头的动作
很多初学者回去模仿球星的动作,尤其是底线击球时的大引拍特别有范儿,但这种引并不适合初学者使用,动作一旦过头,击球时机就难以掌握,最关键的是很多初学者把拍子举起来就不放下了,直接从引拍的最高点挥拍击球,这也是造成下网的原因一。
记住:正手下压击球一般在面对网前高球时使用,而底线高球,则需要降低拍头,下压抽击很难一招制胜,多失误球。
解决方法:引拍后要根据来球的高度将拍头降下来,低于来球30cm左右。
如何提高正手击球稳定性
3.原因:挥拍轨迹错误
横扫千军这个词很酷吧,但如果将它用在底线击球中那就错了。正确的挥拍轨迹应该是从下向前向上,而不是从左向右,或是从右向左。这样的动作不仅会导致球下网,更是打到哪里都是有可能的。正确击球动作与胡抡的区别就在于此。
解决方法:使用正确的从下而上的上旋刷球。
4.原因:过于追求过网高度。
这个问题是概念性的错误,击球的威胁性不在于让球擦着球网而过,深度、球速、角度才是关键。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总是想让球尽可能低的过网,不下网才怪呢。
解决方法:改变观念,让球的过网高度在高于球网一米左右。
5.原因:向前挥送不够
一些初学这在接快球、重球的时候能够、将球打过网。反而是打落地不向前跳的慢球时,会将球打下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向前挥送不够(收拍太快)充分造成的。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在超市推购物车,你推他,他才走,对吧。
解决方法:再打慢球时多用蹬地蹬转的力量(重心前移)将球向回球方向挥送,想象球拍需要与球有更多的接触时间。
6.原因:重心太高
很多初学者底线击球下网,身体重心太高也是最魁祸首之一,无法用双腿向上蹬的力量将球带过球网。
解决方法:养成降低重心的好习惯。
【解毒】 正手
1、 中毒症状:引拍幅度过大
解毒方法:腋下夹球,感知正确的挥拍幅度
正手击球时,手臂的自由运动很容易造成引拍幅度过大,击球过晚。这里有一个改进的小窍门。首先,在腋下夹一只网球,引拍过程中球不能掉下,击球后,好像要有意放开腋下的球一样,向前方进行随挥。这样做,引拍时腋下会自然地夹紧,击球手臂不会完全伸直,随挥时手臂的开放也不会过大。
2、中毒症状:没有转体
解毒方法:降低重心,蹬地转体
正手击球时,如果没有进行转体,那等于只是用手臂在打球。若能进行正确的转体,即使没有强健的肌肉,也能打出力量十足的球。引拍时身体的正确动作是,轴心脚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保持与地面垂直,沉腰、屈膝降低重心,转体。击球时,转体动作随挥臂动作进行回收,就形成了身体的自然回转。注意,当回转动作完成时,轴心脚只是脚尖着地。
3、中毒症状:发力击球,但力量没有传递到球上
解毒方法:改变握拍力度
很多自认为力量不错的男性球友,通常会发力猛攻。原以为这样能给球施加更大的力量,没想到,越想发力,越使不上身体力量,对于来球的变化,更是无法应对,结果总是击球落点很浅。提醒大家,发力时要尽量放松,合理地使用身体,以此提高挥拍速度。
另外,很多球友在发力击球时,握拍会自然变紧。握拍过紧,会导致手臂像木头一样僵硬,这样就无法使用身体力量。正确的握拍方式是,首先在引拍阶段,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根轻握球拍,其他手指指尖部分不要接触球拍。向前挥拍的同时,小拇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依次握住球拍,至击球时全部握住球拍。在如此放松状态下击球,就能使用身体力量了。需要提醒的是,相比击球时有意握紧球拍,还是保持拍面的稳定更重要。
4、中毒症状:引拍时机忽早忽晚
解毒方法:保持正确的引拍节奏
正手出现问题,多数情况是由引拍时机不正确引起的。引拍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导致击球不稳定。在你决定将用正手击球的瞬间,立即转体开始引拍,球落地反弹时,已完成引拍动作,这样的时机才正确,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这种节奏。
5、中毒症状:拍面朝上
解毒方法:引拍时手掌朝下(palm pacing down)
击球时如果拍面朝上,过于打开,会大大增加出界概率。在向后引拍时,有意识地关闭拍面,更简单得做法是使你的手掌朝向地面。事实证明:在向前挥拍的过程中拍面会自然打开至垂直地面,而不会过于关闭。
6、中毒症状:轴心脚位置不固定
解毒方法:掌握正确的步法
处于被动时,步法可能出现混乱,导致无法很好地转体,而只用手臂力量击球。为了矫正错误,可在接近来球时,轴心脚(右脚)使用小碎步调整。掌握好下半身移动的节奏,就能保证轴心脚到达正确的位置,使挥拍变得流畅自然。
7、中毒症状:击球后身体失去平衡
解毒方法:保持头部和上半身的稳定
实际上无论在跑动或是在击球过程中保持头部和上半身的稳定身体就不会失去平衡,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是上半身保持垂直地面。
下面是一些很好的网球动作的类比,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击球的感觉:
1、正手抽球 像推动重物假的夹紧右肋发力击球
正手击球引拍时充分扭转上体并向着击球的方向夹紧右肋,就像人们以夹紧两肋的姿势推动重物一样,就很容易发出最大的力量来。然后上体再向左回转用全身发力击球。
2、正手上旋球 以右肘为支点,像汽车雨刷器似的迅速挥拍击球
要想打出有威力的上旋球,最重要的是扭转上体充分地挥动球拍,正手击球要夹紧右肋,以右脚为轴同时转体击球,触球时以右肘为支点从右向左像雨刷器似的大幅度挥拍,这样就能打出强力的上旋球。
3、反手上旋球 如同把水桶里的水向远处泼洒似的高高的随挥
在打反手上旋球时像用双手拿着盛有水的水桶,把水径直地向前方泼出去。“泼水”时把水桶向前抛出后高高地向上随挥。如随挥的动作不大,球就不能径直向前飞去,不上举手臂只侧向回转是不对的。
4、反手削球 像用右臂拂掉桌面上的橡皮末似的动作去挥拍
单反削球时,手腕要固定,球拍和胳膊形成整体挥拍,这样能准确地击中来球。击球动作是以右肩为支点,用前臂稍倾斜把桌面上的橡皮末拂掉的感觉击球。
5、单反平击球 像用鼓槌擂大鼓的动作挥拍
要想打出很深的平击球,掌握擂大鼓的动作要领就会很容易体会单反击球的感觉,充分转肩引拍结束后要让拍头先行,之后向前水平挥拍,这样才能把挥拍的动力直接传给球。
6、正手削球 利用打水漂的动作要领挥拍,随挥动作要长
要想正手打出有速度和深度的削球,大幅度地挥拍是很重要的,击球动作应该像用石片向水面打水漂。击球时大幅度向后引拍,让球充分地来到身旁,在夹紧腋下的同时用打水漂的动作要领挥拍,击球后随挥要长。